在外商公司,要拔擢任一個人升任主管,首先會看工作上的「表現」,能為公司帶來什麼「效果」。除了由主管考核外,還會加入同儕、部屬、客戶的意見,客觀而全面地呈現一個人的優缺點。
以我待過的三家公司摩托羅拉、英特爾、戴爾來看,外商公司的文化其實非常不同。不過,在員工升遷方面,倒是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純粹是看他的performance(績效表現)。
很多人會以為,只要把工作做好,達成老闆給的目標就是好的performance,可是在外商公司,除此之外,還重視你的relationship(關係),就是你能否有效地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。
一個非常好的工程師或業務,不見得會是一個好的主管,能否晉升,取決於這個人的competency(潛質)。外商公司在人事上的制度,從開始找人、拔擢升遷、到開除一個人,有關人的變動,都是看competency。
所謂competency,是根據職位特性訂出來的,譬如管理職,往往尋找的是有領導力,能有效建立團隊的人。以戴爾電腦(DELL)來說,由於屬於Direct Model,直接面對的是客戶,在徵才的時候,就會特別重視是否符合「顧客導向」、「結果導向」、「穩定導向」等基本特質。
.除了尊重意願,還看表現與效果
在外商公司,要拔擢任一個人升任主管,大多會考慮「意願」、「表現」、「效果」這三點。
由於晉升牽涉個人生涯規劃,必須尊重當事人的「意願」,若有意願,還得看工作上的「表現」如何,能為公司帶來什麼「效果」。
外商常使用360度或270度來考核人選,所謂360度,指的是象限上下左右四塊區域。上下兩塊為主管與下屬,左右為客戶與同儕,270度則是指上下左右拿掉一塊,不加入考核。
換句話說,外商公司的考核方式,除了由主管考核外,還必須加入同儕、部屬、客戶的意見,客觀而全面地呈現一個人的優缺點。然後,根據這樣的一份評量,將該員工的特質,與公司強調的文化作比對,看交集的部分多不多,缺乏的部分是不是致命傷?會不會破壞整個團隊?能不能藉著訓練修正?一般外商大多是依循這個邏輯來挑選主管。
.外商升遷,分專業職與管理職兩條路
很多在本土公司工作的人,往往會存有一個觀念,就是即使自己表現良好,為了得到晉升機會,還是得要帶人,才能順利往上升。
在外商公司,考慮的就比較多元。因為在職場上,常會碰到一個情況,就是真正好的專業工程師,要他去擔任管理職去帶人,有時反而會抹煞了兩個人。原因在被擢升的人,或許並不具備帶人的特質,不適合當主管,等他一上任,搞不好會把團隊的氣氛搞砸,人全走光也不一定。
一般所謂主管,指的是管理職級,以考核部屬績效、發展部屬能力為重點。專業職則以Project Leader(專案主持人)方式執行,在乎的是技術提升、案子如期或提早完成。因此,外商體制分為專業職級與管理職級,同樣一批人進來,要走哪一條路,還是得等到上線後,依自己與老闆的規劃來走。畢竟,專業表現優異的人,不見得都適合當主管;總工程師、一級工程師的地位,也不一定低於公司內部的協理或總經理。
.爭取專案證明自己的能力
許多想要成為主管,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員工,常常會歸結原因為「老闆不喜歡他」。以我的經驗,許多優秀的員工沒辦法被提拔,往往是認知上的問題,因為專業職做得好,是不是代表管理職也能做得好?
通常老闆會審視,你把A做得好,做B也會是如此嗎?在栽培你的同時,下面的人是不是會跑光了?提升一個人,影響所及是整個團隊的士氣。因此,大部分的老闆到最後,拉拔的是能夠成為幫手的人,也就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員工,反而與績效表現沒有直接的相關。
對於想晉升至管理職的人,我的建議有兩點:首先,不妨多爭取一些專案,而且是一個能與很多人互動的專案,若是在跨部門、乃至跨國之間,你能處理協調得好,你就會有機會,來證明你自己足堪大任。
其次,你要認清楚自己個性的強項、弱項,適度予以修正。以我自己為例,曾有人在面試我時,認為我不適合擔任人資工作。因為他認定人資的風格,應該是灰色地帶,不能太強勢,是非黑白不能太分明。後來,我努力找出自己個性中適合人資的優點、發揚光大,再透過後天的訓練,調整自己的缺點,讓老闆看見明顯的改變,對我更有信心。
.基層主管容易忘了我是誰
談到基層主管容易犯的毛病,原因在於很多manager(管理者),還沒學習怎麼做manager,就已經變成manager,很多習慣與工作方式都沒有改變。
從員工變成主管,常見的盲點是:一時之間忘記自己是主管,一碰到團隊有問題就跳下來,雖然可以很快做完,但是對於一個團隊的殺傷力非常大。
身為主管很重要的能力是溝通,溝通包含「聽」與「說」,「聽」就是你能否聽得懂部屬的意見,「說」就是能否讓部屬瞭解。身為主管的人,應避開「彈性不足」、「拒絕學習」的致命傷,因為這會強化「防禦心」,讓員工產生主管「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好的,別人的話都聽不進去」的印象。
對有些晉升太快的主管,同儕嫉妒是正常的,如果你已經這麼傑出了,老闆也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提拔你,不妨對自己有自信一點,積極在工作表現得更好,相對也要多花一點時間去關心周遭的同事。不過,這個部分不需要刻意,因為與其花了80%力氣,去改變人性的自然反應,還不如多花心思在工作的效率。只要不刻意挑釁攻擊別人,維持一定的人際、同事關係,畢竟,若以公司眼光來看,唯有達成目標績效,才是決定一個主管優劣的首要條件,如果做不到公司要求,就算人際關係再好都沒有用。
.化解合併或跳槽的管理危機
如果碰到公司合併或個人跳槽,要如何與一群不熟悉的班底共事?
我曾待過一家「以小吃大」,合併兩家大公司的小公司,一上任就得面對被「吃掉」的公司員工、主管,可以預料的是,舊有體系的人一定會對你的能力產生質疑或不服。
以我的經驗,此時,採取的動作就是在最短時間召集部門會議,開誠布公告訴新部屬目標、期望,遊戲規則是什麼?並且要花一些時間,與每個部屬進行至少半個小時的單獨會談。不管部屬願不願意當面把問題說出,主管都要把握機會,事先做一些功課,讀一些人事資料,讓他覺得你有用心,是有備而來,並且清楚告知你對他的期望。
同樣地,當空降或新報到的主管,面臨部屬採取不支持、看好戲的態度時,主管一定要先伸出手,把握第一時間,將自己的遊戲規則提早說出來,縮短猜忌的時間。尤其要避免評論過去主事者的優劣,只要純粹表達你在未來期待的方式即可。對於你想做的變革與部門目標,講得愈清楚愈好,好讓部門能在最短時間,恢復穩定的士氣,各司其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