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十倍速競爭的時代裡,企業合併不再是大吃小,而是快吃慢。過去IBM、HP等大公司慢工出細活培養員工的方式,在這個快吃慢的時代,已經來不及了。對主管來說,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呢?
企業合併後,主管的重新安置,跟能力有很重要的關係,尤其是以下三個最關鍵的能力:一是leading change,就是引導改變的能力;二是energizing people,就是能夠激勵別人;三是delivering result,也就是創造結果。
首先,從第一個能力leading change來看。具備這項能力的人,是能夠做出策略性改變、願意擁抱改變,並且有足夠彈性的人。合併本身就是很巨大的改變,如果沒有辦法適應改變,進而引導其它人適應改變,其實是不適合擔任主管的。
其次看看energizing people。一位稱職的主管不僅要能創造自己的舞台,還要能影響別人,develop別人,協助別人找到舞台。也因此能夠激勵別人的主管,比較容易在合併後脫穎而出。
接著是delivering result,創造結果。現在的商業模式講求的是結果導向,凡事看結果,不看過程。一位適任的主管,即使在別人認為不景氣時,都能創造結果。而合併後的新公司,需要的正是一位能快速創造結果、將公司帶上軌道的主管。不過,相對上,這位主管的抗壓性非常重要。
‧企業合併,首重主管引導改變的能力
舉個例子來說,之前我們輔導過一件汽車公司的合併案,協助他們重新釐清新公司所需要的人。
當時被合併的A汽車公司,總經理負責行銷(marketing)和銷售業務(sales)已經10幾年了,但是合併A公司的B公司,對他的表現不是很滿意,B公司總部希望有個全新的開始。所以半年後,這位A公司的總經理交接完畢之後,就被請走了。這段期間,B公司雖有給他機會,可是他的leading change能力不夠,彈性也是不夠,沒有辦法將新公司帶上軌道。
其實,看看全球兩大電腦公司惠普(HP)和康柏(Compaq)的合併案中,最後被留下來的台灣區總經理是誰?是何薇玲,為什麼?因為她的leading change能力非常突出,她在康柏所做的一切新事業的嘗試與改變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‧速度決定一切,主管要擁抱變格
我常說,以前好比在高速公路上競爭,一路上你的競爭對手在前或在後,看得清清楚楚;現在則是好比在賽車場上競爭,一轉眼就看不到其它人了,因為速度實在太快了。對主管來說,唯一的生存之道,就是引導變革,擁抱變革。
我們之前也曾輔導過一個案子是,美國原廠合併,台灣這邊的經銷商也被迫跟著合併。由於兩家公司合併,企業文化的整合在所難免。所以當時新的總經理為了整合文化,在選擇新的團隊時,就特別強調,他需要具備領導改變特質的人,能夠帶領團隊中其它人一起改變,來符合新公司的企業文化。
在網際網路時代,合併已經不是大吃小的問題,而是快吃慢的問題,你看之前美國線上(AOL)和時代華納(Time Warner)的合併,就是一個例子。以前IBM、HP這些大公司的人才,都是慢慢花苦工培養起來的,但是現在沒有辦法等你慢慢cook,因為這是一個快吃慢的時代,速度決定一切。所以你一定要擁抱改變。
在一切追求快速的情況下,很多公司透過合併快速取得人才,思科(Cisco)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思科總裁錢伯斯(John Chambers)的名言是,如果買一項技術比自行研發還要快,那就買下它!這個邏輯背後的關鍵,無非就是人才。所以思科購併其他公司,從不輕易裁員,他們會設法安置每一個人。
‧新舊公司整合,主管要有寬闊的胸襟
然而合併後,最大的挑戰,就是新、舊公司的整合,包含文化與人事。什麼樣的人能夠獲得拔擢,升上來呢?開放的胸襟是很重要的。有胸懷寬廣的團隊合作能力,才有機會帶領別人。
拿我們之前輔導過的另外一件汽車公司合併案來說,當時被合併的C汽車公司的品牌被留了下來。對D公司總經理來說,銷售管道(sales channel)仍是C、D各自獨立的,但是行銷、行政等後勤支援都是一起分享的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中、高階主管必須要有很寬大的胸襟合作,彼此像一家人,才能為新公司創造利潤。
像D公司業務副總,位階比原來C公司的業務副總高,他的心胸就真的很寬大,在很多需要溝通的會議上,他都讓C公司的業務副總發言,讓他有更多表現的機會。因為這樣,他們形成非常好的業務團隊,並圓滿達成業績目標。
‧放不開心胸,無法脫穎而出
另外有一個例子情況完全相反。有兩家化工公司,E公司是比較製造取向,而F公司則是比較重行銷。E公司原先完全由一位總經理統籌所有事務;而F公司則設了一位行銷主管、一位製造主管和一位財務主管,分別在高雄、桃園和台北辦公,彼此定期開會,決定公司策略。E公司的管理風格向來是一權獨大,而F公司則是分權管理。
在E公司合併F公司後,E公司的總經理想用E公司的管理風格管理F公司,但是完全窒礙難行。大約9個月之後,E公司總經理來找我們幫忙解決。我們訪問F公司三位主管,發現事態非常嚴重,原來他們曾經差一點和E公司總經理打起來。
於是我們幫他們開了一個workshop,重新探討合併的目的、方向和共同目標。但是E公司總經理仍然覺得,他自己可以做的事,為什麼要分權讓其它人做?結果這2、3年下來,他已經快陣亡了。而F公司的三位主管,原先是受他的管轄,現在都升到比他還要高的職位,一位還是大中華區的主管,直接管轄E公司總經理。所以你說,什麼樣的人,在公司合併後,會更上層樓呢?胸襟開闊的人。
‧有能力者,自能超越門戶對立
另外,兩家公司合併,一定會有門戶之見,這是很難避免的,因為本來就來自不同企業文化,做事方法不同,自然會有門戶之見。而文化不同,在拔擢、遴選主管時,自然就會有影響。
像之前HP和Compaq合併,最後Compaq總經理何薇玲出任新惠普總經理,HP走了一大票人,都是怕被不公平對待,所以選擇離開。Compaq很有彈性,覺得HP什麼都要policy,速度太慢;但是HP則向來是以HP Way(惠普風範)自豪,對Compaq的彈性也頗有微詞。門戶之見就是這樣產生的。
我們之前輔導國內兩家金融業合併,一家是銀行,一家是證券公司,也有同樣的問題。兩家公司文化差異很大,彼此都覺得style不同,看不對眼。證券公司的人覺得銀行太保守傳統,銀行的人就覺得證券的人太有彈性。
舉個例子來說,證券的人就很受不了銀行的人,一個簽呈要蓋20幾個章,等到蓋完都過了2、3個禮拜,商機都沒有了。證券的人就開玩笑說,難道修個馬桶,也要蓋20幾個章?證券的人強調速度,就受不了銀行保守的作風。甚至對於主管被授權的能力、決策範圍,兩家公司都差異很大。
那麼員工、基層主管又該如何面對呢?這就要回到開頭講的那三個能力。那些具備這三項能力的人,自然會被拔擢起來。以前述兩家金融業合併來說,合併後的人資主管遴選,照常理來說,由於合併後是證券當道,應當會重用證券的人才對。但是在考量到個人彈性、學習意願及擁抱改變的態度上,最後由銀行的人出任人資主管。所以,派系、門戶是會有影響,但是個人是否具備那三項能力還是最重要的。
‧合併後重新定位自己
在我們來看,合併是一個「重新雇用」的過程,一般中、高階主管大約都40歲上下,正好利用這個機會,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涯目標,看看是不是要留在新公司發展?是不是要繼續做原先的職務?其實你可以嘗試挑戰不一樣的職位。有些人在原來公司、原本工作上表現平平,但是在新公司,卻表現得非常好。重新思考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。
前面提到過的一件汽車公司合併案,其中被合併公司的零件部經理,本來在原公司表現平平,有能力但沒有受到重用,而在新公司,他卻找到舞台,表現得非常優秀。因為新總經理很重視潛力,經過評估之後,發現這位零件部經理,相當具有潛力,也很有彈性,而且符合新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發展策略,所以他就找到自己的位置,一展長才了。
我要強調的是,合併是讓你重新思考定位的機會,公司重新雇用你,而你也在重新定位自己。我一個朋友,30多歲,在公司合併後,選擇離開,因為她想去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。後來她也如願找到跟自己期望相符的工作。
回歸到一個人的能力,什麼樣的主管,在合併後能夠生存下來呢?從我們的經驗來看,關鍵還是leading change、energizing people和delivering result這三項能力。